循證護理在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的應用
循證護理在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的應用【摘要】 目的 探討循證護理在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16 例機械通氣患者, 隨機分為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 各 58 例。常規護理組實施常規護理, 護理干預組應用循證護理。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機械通氣后護理干預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 ), 具有可比性。1. 2 臨床診斷標準 ①使用呼吸機 48 h 后發病;②與機械通氣前胸片比較出現肺內浸潤陰影或顯示新的炎性病變;③肺部實變體征和(或)肺部聽診可聞及濕簦 并具有下列條件之一者[2, 3]:a.白細胞10.0×109/L 或37.5 ℃, 呼吸道出現大量膿性分泌物;c.起病后從支氣管分泌物中分離到新的病原菌。1. 3 方法 常規護理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干預組應用循證護理, 具體如下。1. 3. 1 提出循證問題1. 3. 1. 1 環境因素 機械通氣患者大多在重癥監護室, 病原菌種類多, 工作人員走動頻繁。如消毒不嚴、通氣條件差, 均可造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1. 3. 1. 2 人工氣道和呼吸道因素 患者經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后, 呼吸道黏膜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 再加上反復吸痰, 細菌易進入儀器和呼吸道。1. 3. 1. 3 呼吸機裝置及器械相關因素 呼吸機管路、過濾器等都是細菌寄居的部位, 醫務人員操作設備如吸痰器、吸痰管也是病原菌的重要來源。1. 3. 1. 4 患者因素 機械通氣患者多是危急重癥患者, 營養狀況差、抵抗力低、耐藥菌譜的增加, 均為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提供了條件。1. 3. 2 循證支持 對循證護理小組成員進行學習培訓,代寫論文 結合患者情況制定循證護理計劃, 組織實施。1. 3. 2. 1 病房管理 保持室內適宜的溫濕度及光線, 室溫控制在 20~22 ℃, 濕度為55%~60% ;定時通風、紫外線消毒;用物及儀器用 500 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 1 次/d;地面擦拭 2~3 次/d。1. 3. 2. 2 人工氣道管理 ①人工氣囊的壓力以 25~30 cm H2O (1 cm H2O=0.098 kPa)為宜, 每 4 小時檢測氣囊內壓預防氣道黏膜缺血性損傷和氣管狹窄;②氣道濕化也是人工氣道管理的重要因素, 根據痰液黏稠度調整濕化液量。1. 3. 2. 3 呼吸機管道管理 呼吸機管道環路是細菌寄居的重要部位, 呼出端的細菌過濾器及濕化液需每日更換, 濕熱交換器每周更換, 必要時及時更換。環路中的冷凝液是高污染物, 口咽部是細菌的主要來源[4], 必須及時清除, 協助患者變換體位以避免環路中的冷凝液倒流誤吸。1. 3. 2. 4 呼吸道管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 防止嘔吐物及分泌物墜入氣道引起肺炎, 適時吸痰, 只有當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明確需要吸痰時才吸[5], 選擇大小合適的密閉式吸痰管正確有效的吸痰, 吸痰前后將氧加至 100%, 2 min, 嚴格無菌技術。1. 3. 2. 5 口腔護理 口腔護理對人工氣道患者非常重要。口腔護理應每 8 小時 1 次。根據口腔 pH 值選擇口腔護理液, ①pH=7.0 時用 1%~3% 過氧化氫溶液或生理鹽水;②pH7.0 時用 2%~3% 硼酸溶液;如口腔有霉菌感染時用 3%碳酸氫鈉溶液。1. 3. 2. 6 其他 給予機械通氣患者取半坐臥位, 床頭抬高 30~45°, 可有效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尤其利于腸內營養患者, 減少胃內容物反流導致的誤吸。改善機體營養狀況,提高抵抗力;提供足夠的心理支持;工作人員及探視人員加強手衛生, 減少感染機會。1. 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呼吸和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和機械通氣時間。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 結果常規護理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 43.10%(25/58), 護理干預組為18.97%(11/58),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89, P0.05);常規組機械通氣時間為(161.8±71.2)h,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21.4±75.6)h (t=3.09, P0.01)。3 小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機械通氣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 不僅延長住院時間, 增加醫療成本, 還是危重患者重要死亡原因。通過運用循證護理學提出循證問題, 制定護理計劃及實施護理措施, 不斷完善護理方案。結果顯示循證護理能顯著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 具有很強的應用性。